-
去包头,他后悔吗?
”
一句话,把老稀土工程师的遗憾钉在屏幕上。
当年包钢张副总亲自开口,调令不是红头文件,是厂里一句“咱商量商量”。
老婆一句“太冷”,孩子一句“转学难”,就把机会摁死在饭桌上。
没人知道,这一摁,错过的是整个稀土黄金爆发期。
后来包头的稀土高新区年产值破千亿,磁材、储氢、发光材料一条链。
老工程师在原地退休,偶尔翻报纸,看见“全球最大稀土基地”标题,会愣一下。
同事说,他后来把家里的指南针换成了包头产的钕铁硼,没事就转着玩。
今天稀土专业成了高校新宠,连北大都开小班。
可五十年代那批人,是拿算盘算配分,拿酒精炉烤试管,硬把“土”炼成“金”。
他们没赶上股权激励,也没见过产学研联盟,只有一句“国家需要”。
有人说,如果当年多几百个“他”去包头,中国稀土能提前十年翻身。
也有人说,命运就是家人一句反对,比所有技术参数都硬。
历史没如果,只有结果——包头的灯亮了,他家窗口暗了。
现在年轻人挑工作先看房价和学区,没人再怕“冷”。
可那股“商量商量”的底气,也随计划经济的尘土散了。
老工程师的抽屉里,调令信纸早已发黄,上面的“包头”两个字,仍像稀土一样,闪着幽暗的光。举报